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上海小区门禁卡为何在“闲鱼”上明码标价交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9:36:00    

社区门禁系统本应是居民小区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但据媒体报道,上海多个小区的门禁卡如同普通商品般在“闲鱼”等平台被明码标价、随意买卖,令这道防线形同虚设。

门禁系统设计初衷,是通过物理隔离与技术认证的双重保障,为居民营造安全、私密的居住环境。但据媒体调查,只需150元就能在二手平台上购买到上海多个小区的门禁卡,且这些卡片能“正常开启对应单元门”。更令人不安的是,卖家自称是房产中介,卡片是“从物业公司高价购买来的”。

技术角度看,当前大多数小区使用的IC卡门禁系统存在明显缺陷。这些系统多采用低频(125kHz)或高频(13.56MHz)的RFID技术,卡片信息可通过普通读卡器轻易复制。记者曝光的“8.88元包邮”卡复制业务,正是利用了这种技术漏洞。而物业公司对门禁卡管理的松散态度——“业主或租户搬家后,物业不负责回收门卡”,更使得流失的卡片成为二手市场上的“流通商品”。

门禁卡交易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畸形繁荣,需求方除了潜在的不法分子外,快递、外卖小哥也构成了主要群体。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社区管理中存在服务需求与安全管控的矛盾——当正当职业者因工作需要频繁出入小区,却被门禁系统挡在门外时,他们被迫寻求非正规渠道解决问题。这种矛盾不解决,仅靠打击二手交易无疑是治标不治本。

门禁卡非法交易的背后,是一个多方主体责任失守的监管困局。物业工作人员承认“知道网上有人转卖的情况,但物业并无执法权,只好任其发生”,这种消极态度实际上是对业主安全权益的漠视。门禁卡本质上是物业与业主之间服务合同的凭证,物业有责任建立完善的卡片发放、回收和注销机制。现实中,许多物业公司为节省成本,长期不更新门禁系统,也不对流失卡片进行技术性失效处理,这种管理惰性直接助长了卡片非法交易。

二手交易平台同样难辞其咎。“闲鱼”等平台的社区信息发布规范中,涉及“人身隐私、安全类”的商品本应属于禁止发布内容,但“门禁卡”却能轻易成为搜索关键词并完成交易,说明审核机制存在漏洞。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卖家以“房产中介”身份为掩护,使非法交易更具隐蔽性和“可信度”。平台方若不能通过技术手段主动识别、拦截此类交易,仅靠事后删除,无法遏制乱象蔓延。

从法律视角看,若卖家明知买家用于非法用途仍售卡,属于违法犯罪活动的帮助行为。但在现实中,执法机关对此类“小案”往往关注不足,难以形成有效震慑。同时,业主因过失导致门禁卡外流造成损失需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鲜有案例,导致法律威慑力大打折扣。

门禁卡交易乱象,需要从技术和制度两个维度寻求系统性解决方案。物业行业应加速门禁系统迭代更新。特别是新建小区,应将门禁系统安全性作为智能化建设的核心指标。对于暂时无法全面升级的老旧小区,至少应建立卡片与持有人绑定机制,通过定期审核、动态授权等方式降低卡片流失风险。

制度层面,要明确物业公司的管理责任。物业不能以“无执法权”为由推诿安全管理义务,而应建立门禁卡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包括实名登记、挂失即时失效、定期强制更换等。对于房产中介等特殊行业人员,可建立行业性的门禁卡管理制度,避免卡片成为中介人员的“职业便利工具”。

比如针对快递、外卖等服务业人员的正当出入需求,与其让他们被迫从黑市购卡,不如由物业或业委会主导,建立规范的临时通行证制度。可通过身份登记、工作时间段授权、通行轨迹记录等方式,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满足服务需求。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既能切断非法交易的市场需求,也能提升社区服务的便利性。

电商企业也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通过关键词过滤、图像识别等技术,建立“门禁卡”等敏感商品的预警机制。同时,与公安、住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频繁出现的违规卖家采取账号封禁、线索移交等处置措施。对于批量出售、跨区域销售等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交易行为,公安机关也应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查处。同时通过典型案例宣传,提高公众对门禁卡安全重要性的认知。

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今天,社区居民早已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人社会”,物理上的近距离与心理上的远距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背景下,真正的社区安全,需要构建居民、物业、服务提供者、监管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安全共同体。安全从来就没有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维护的过程。只有多方协同、多措并举,才能让社区居民真正享有“安居”这一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