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环境报》看昭通大关如何将渐危植物筇竹打造成富民产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7:34:00    

《中国环境报》08月25日第3版

云南大关如何将渐危植物筇竹打造成富民产业?

褚帅杰 滕祥河 陈震

筇竹是一种中小型混生竹类,因竹节膨大如佛珠、竹姿秀丽而闻名。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属于滇东北乌蒙山区,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日照少、湿度大的独特生态气候,孕育出“中国独有,大关独大”的珍贵筇竹资源,被誉为“中国筇竹系统研究起点”,是名副其实的“筇竹之乡”。

筇竹竹笋美味,竹材坚硬,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筇竹也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属于渐危种。这是因为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集“山区、贫困、多灾”于一体的大关县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对竹林资源进行了过度砍伐,对筇竹竹笋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竹鞭生长,损伤了筇竹的再生能力,导致筇竹林面积不断萎缩。

近年来,为挽救天然筇竹资源,大关县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短能脱贫,长能致富,远能赏绿”的战略眼光,推动筇竹产业发展实现绿色蝶变。目前,大关筇竹资源占全球总面积70%以上,2025年竹林总面积达102万亩,是全球最大的筇竹集中分布区。筇竹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根竹子”撑起19家扶贫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全县超17万群众参与受益,实现3.66万人稳定脱贫。笔者基于实地考察调研,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是以智育竹,深化高校协同合作。大关县政府积极与西南林业大学开展合作,打造科研小院,全力支持科研工作。在相关人员的持续努力下,科研团队完全掌握了筇竹的生物学特性及退化机制,攻克了筇竹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涵盖了从种子采集、处理到容器苗培育的完整流程,为大关筇竹资源的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管护竹,支持筇竹林可持续发展。根据科研团队构建的筇竹天然林与人工林培育理论技术体系,大关县政府设立筇竹保护区,严禁乱砍滥伐,加强笋山管理,明确采笋期,组织群众有序采笋,落实留笋养竹措施,确保竹林可持续发展,恢复并逐步扩大筇竹林面积。实施“谁建谁管谁受益”的措施,激发群众种竹护竹的主观能动性,大关县全境筇竹林面积从2018年的20万亩发展至2025年逾百万亩。

三是以竹富民,用筇竹铺就致富路。大关县按照“一体两翼,多元发展,全竹利用”的思路,集中各类资源要素,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设施建设跟进到哪里”,打造出一批现代竹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济园、特色竹产业园。采用“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即鼓励农户自己种竹养竹、在家对竹材进行粗加工,再由企业统一收购,成功覆盖脱贫户1.75万户共7.87万人,竹农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

如今在各方努力下,筇竹完成了从渐危种到“致富竹”的蝶变。下一步,笔者认为应继续挖掘筇竹产业潜力,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持续助力乡村振兴。

继续推进筇竹全产业链发展。健全工作统筹落实机制,大关县委、县政府应加大筇竹产业发展工作统筹力度,坚持招商引资与本土培养相互配合,积极培养引进包装、物流、营销等相关配套企业,形成筇竹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利用聚集效应,实现企业降本增效。

深化品牌赋能,提升筇竹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维护大关县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大关筇竹笋”,擦亮“筇竹之乡”金字招牌,组织筇竹名品名企参加对外品牌交流介绍会,做好品牌宣传推广,逐步培育市场,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提高竹林资源转化利用率。未来可重点关注套种模式,推广“筇竹+黄柏”的套种模式,在提高山地经济效益的同时,丰富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同时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依托大关竹海打造天然氧吧,发展竹文旅康养产业,更加充分地利用竹林资源。

作者单位:褚帅杰、滕祥河,云南大学;陈震,重庆工商大学

今日推荐

来源/中国环境报 图 微大关

终审/胡华玉 编审/保进 刘玉 校对/马思 编辑/何淑倩格

投稿/ ztsxwzx@126.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众号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