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19日,是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老城会场启幕后的首个周末,作为今年新增的特色会场,这个周末,老城会场以历史底蕴和活力时尚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漫步老城,几乎人手一杯的现打扎啤成为了逛老城的标配,人们在享受啤酒香气的同时,也重温老城历史的底蕴悠长。

人手一杯现打扎啤成为标配
在啤酒节老城会场,今年新推出的“啤酒自助站点”无疑抓住了流量密码。从中山路最南端的嗨啤吧,到博山路上的青岛啤酒交易所,再到潍县路上的啤酒加油站,一路上各种形式的啤酒自打站点都成为了啤酒节人流最密集的地方。

7月19日傍晚,在博山路上的青岛啤酒交易所,几位老青岛人正拿着刚打了酒的酒杯合影,大家细说着不同口味啤酒的差别。青岛啤酒交易所是一个高3米、360度环绕的巨型智能啤酒柱,顶端的大屏幕实时显示30种啤酒的价格和交易行情。工作人员介绍,荔枝味的啤酒最受欢迎,记者发现,当天晚上7时许,荔枝味啤酒售卖量达42500ml,稳居销量榜首。

在中山路最南端的嗨啤吧,来自新疆的游客王音正在打一款柠檬味果汁啤酒,她通过扫描屏幕的二维码付款后,按动把手,啤酒就从酒枪中流了出来。
记者了解到,该嗨啤吧共售卖荔枝味、蓝莓味、葡萄味、柠檬味果汁啤酒、混合莓味果蔬汁啤酒、原浆、纯生等10种口味的啤酒。打满一个500ml的杯子需要12元,顾客扫码支付12元后,如果没有打满500ml,剩余的钱会按比例退回到付款账户。“这样就不用担心打一整杯喝不完了,还能品尝到更多口味的啤酒。”王音说,没想到啤酒能做出如此多口味,这给她的青岛之行带来了新奇的体验。

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今年啤酒节老城会场共设置5个嗨啤吧,能提供14种口味的啤酒,7月19当天共售卖2000L啤酒。
漫步啤酒节老城会场,总能迎面遇到手拿酒杯的游客,杯中盛着金黄色、白色、玫红色等不用颜色的啤酒,似乎人手一杯现打啤酒已经成了逛老城会场的标配。

60位老居民重逢里院家宴
青岛老城区作为青岛城市的起源,其蕴含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根源,也载着众多老市民的情感寄托。
今年啤酒节老城会场,为了重温邻里温情,7月19日举办了“里院家宴”活动,邀请60位老居民、参与老城保护更新的建设者等代表重回历史城区,还原街里市井温情。

在中山路太兴里,圆葱拌木耳、虾仁凉粉、烧鳗鱼等15道菜品陆续上桌,“每一道菜都承载着青岛人的味觉记忆。”老居民沙丽华说,“啤酒节30年后又回到了这里,我们喝了当年的酒,吃了当年的饭,开心得不得了。”

家宴所在的太兴里,是青岛现存风貌建筑中价值要素最多、保护最完整、元素最齐全的里院群落。其“里外套院、院中有院”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毛石基础、木构挑梁清晰可见。老居民刘玲感慨:“现在黄岛路、四方路这一块儿,修得这么美。作为老居民,我感觉特别高兴。”

据了解,在上街里核心区的修缮中一直秉持着“一楼一策”的理念,如肥城路15号德式建筑的木雕山花得以原样修复,四方路里院的绿色门窗底漆、红砖错缝砌筑工艺精准还原。截至目前,上街里片区已完成20万平方米建筑修缮,百年里院在时光中重焕新生,为第35届青岛国际啤酒节老城会场提供了良好场域环境。

在老城历史中品啤酒香
“酒香飘四海,深情寄五洲,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今天拉开帷幕,别开生面的饮酒速度比赛、喝酒技巧比赛、持久耐力比赛和起啤酒瓶比赛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1991年6月23日,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位于市南老城区的中山公园举办,在当天的电视现场报道中,主持人这样激昂介绍。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家啤酒厂商参加了展销与交流,10多万青岛市民和游客怀揣着好奇与期待,涌进中山公园啤酒城,参与这场盛会。

“那时候是啤酒大棚,比现在简易,但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那一年,市民王建刚刚大学毕业,和朋友一起参加了当时的啤酒节。
时隔34年,如今,老城区作为啤酒节会场再次与市民相遇。作为20世纪90年代的商业中心,中山路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相生,这条1500米长的道路在鼎盛时期曾云集 140 多家老字号店铺。现在,主干道上修旧如旧的老式建筑,也将青岛自 20 世纪初起的历史风貌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活力在此和谐共生。

2018年起,青岛启动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从全球1200余处世界遗产中筛选出23处同类遗产地比对,明确“中西合璧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艺术”核心价值。如今,青岛老城已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啤酒节老城会场喝啤酒,喝的不仅是酒,更是那醇厚的历史。”老城居民王其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