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守护者·致敬永不褪色的荣光
在临沂客户端讯“听!‘滴滴答滴滴’——这声儿,我闭着眼都能吹!”在兰陵县康华养老中心一间普通房间里,95岁(虚岁)的赵成干枯瘦的手指拂过身边的铜号。这把陪伴他出生入死的乐器,不仅刻着他从13岁参军到22岁退伍的九载戎马,更藏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赵成干与军营的缘分,始于一次“误打误撞”。1944年6月,年仅13岁的他揣着半个窝头,出门寻找参军的本家哥哥,没见着亲人,却遇上了招兵的同志。“俺能当兵不?”他仰着脖子追问,得到肯定答复后,当天就穿上了不合身的军装,成了一名步兵。
头一天刚当兵,第二天赵成干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场战斗。天刚蒙蒙亮,随着连长一声令下,他们一个连的兵力便向着敌人发起了冲锋。手榴弹的爆炸声此起彼伏,硝烟弥漫在战场上。他攥着比自己胳膊还粗的手榴弹,跟着战友们奋勇向前冲,这场战斗持续了两三个钟头,他在枪林弹雨中丝毫没有退缩,敌人被打得灰溜溜地逃跑了。
没多久,连长发现他会吹小号,一把铜号就交到了他手上。“这可不是玩的,号声就是命令!”赵成干摸着号嘴回忆,六七十种号声他背得滚瓜烂熟:“‘滴滴答’是冲锋,‘答答滴’是撤退,连敌人来了多少骑兵、多少炮兵,都有专属调调。”

每当冲锋的指令下达,赵成干就会感觉特别兴奋,他会猛地站起来,鼓起腮帮子,用力吹响手中的小号。那激昂的号声划破长空,战士们听到号声,便如猛虎般冲出去,向着敌人发起猛烈的攻击。
在一次战斗中,赵成干为了让号声清晰地传遍战场,不顾敌人的枪林弹雨,站在高处吹奏,结果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身负重伤,但他依然坚守岗位,直到战斗结束。也正是这次负伤,让他落下了病根,后来被评定为因战七级残疾军人。
1945年,当“日本人投降,把枪上交!”的消息传来时,赵成干和战友们都兴奋不已,那是他们最期盼的时刻。他抱着铜号,眼泪混着脸上的灰往下淌,那是他这辈子最难忘的喜悦时刻。
后来赵成干跟着部队打辽沈、战华北、攻枣庄、渡海南,铜号始终挂在腰上。1952年5月,赵成干退伍后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虽然离开了部队,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却永远留在了他的记忆中。退伍后的他,一直珍藏着当年的小号,那是他军旅生涯的见证,也是他与战友们生死与共的情谊象征。
9月3日早上8点左右,赵成干就早早来到了养老中心的会议室,迫不及待地想早点观看阅兵,为了这一时刻,他已经盼望了许久。当天上午,看着电视里大阅兵的画面,他腰杆挺得笔直,听到军号声,还会跟着轻轻打拍子——那是刻在骨子里的旋律,一辈子都忘不了。

“国家富强了,没有人敢欺负咱了。”赵成干说,作为一名老兵,他收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枚纪念章对他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慧 梅香玉 彭连娜
编辑: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