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讲台旁的暴力瞬间:头发被拽、耳畔嗡鸣
2025年3月5日晚8点半,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新洲校区的教室灯光下,17岁的冯田田(化名)与同学说笑着走向座位。行至讲台时,男生刘哲(化名)突然起身辱骂:“你们在议论我?”冯田田回怼的瞬间,身高1.8米的刘哲猛扑上前,一把拽住她的头发,拳头砸向她的头部。目击学生回忆:“他像疯了一样,拉都拉不住。”

冯田田被打伤后的脸部照片
当晚,冯田田向班主任报告“耳朵嗡嗡响”,校方却对家长轻描淡写:“伤情不严重。”母亲陈女士连夜接到女儿电话:“头快炸了,想吐。”次日医院诊断书揭穿了校方的安抚:闭合性颅脑损伤、创伤性蛛网膜下出血、脑震荡——医生当场要求住院治疗。
封闭式管理的教室监控全程记录施暴过程,却成了家属四个月求而不得的关键证据。
二、司法迷宫:一份鉴定书引发的三次拉锯战
3月25日,湖北中真司法鉴定所的白纸黑字认定冯田田构成“轻伤二级”。但刘哲家属拒绝签字,要求重新鉴定。诡异的是,第二次鉴定如同石沉大海。7月9日,一段家属提供的录音中,办案民警语气无奈:“结果没出,正联系外地机构做第三次。”

经司法鉴定,冯田田的人体损伤程度构成轻伤二级。
司法程序陷入死循环。新洲区分局邾城派出所将案件定性为“治安案件”后再无进展,面对家属追问进度,警方始终沉默。法律界人士指出:“轻伤二级已达刑事案件立案标准,三次鉴定拖延可能影响追责时效。”
一份轻伤二级的鉴定报告,竟在四个月内催生出三次司法拉锯战——是严谨还是消耗?
三、消失的监控与校方“责任真空”
这所标榜“封闭式管理”的学校,每间教室都装有监控。但事发关键录像至今未向家属公开。7月10日,学校总校长对媒体声称:“冯田田当晚说自己没事。”当事人当场反驳:“我明明告诉老师耳朵嗡嗡响!”
更令人费解的是,校方承认已对刘哲“记大过并安排休学”,却拒绝提供其家长联系方式,对暴力细节避而不谈,反复强调“等司法结果再处理”。教育专家痛批:“安全责任岂能外包给鉴定机构?”
监控镜头成了摆设,校方调解沦为“拖字诀”——封闭式管理的安全承诺被现实击碎。
四、120天煎熬:后遗症里的真相追逐
从3月到7月,冯田田经历了8天住院、被迫休学。医生叮嘱她“避免剧烈运动,头晕立即复查”,但后遗症如影随形:课堂上突发耳鸣,体育课永远缺席。母亲陈女士奔波于派出所、学校、医院之间,却在三方推诿中陷入僵局:警方回避采访、校方转移焦点、司法鉴定悬而未决。

“监控能看到施暴过程,为什么不能成为证据?”“三次鉴定还要等多久?”陈女士的追问,在司法程序的迷宫中渐成回音。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