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胡天立

【编者按】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
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
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
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
(视频由AI共同创作)
在浙江乡村,有新的“炊烟”升起——不是农家乐的炒菜,而是烤面包。柴火窑燃烧正旺,麦香滚烫,有人驱车几十公里来村口排队,只为吃一口刚出炉的“窑炉面包”。
刚刚过去的小长假,杭州余杭的义桥村、嘉善的鑫锋村等地,都新冒出了窑炉面包店。更早一点,一些村里的窑炉面包生意已悄然红火,成为大家村游打卡的新目标:有的店日销面包超过400个,生意比城里还热闹;有的店做起全国生意,喂饱了北上广的“面包脑袋”;还有的店看到了“风向”,转而提供培训课程、窑炉制作服务……
温热醇厚的面包香气里,藏着城市对乡村的好奇,藏着慢生活对快节奏的消解,也藏着一种更深的提问:乡村的新故事,能否从一块面包开始?
详情点击>>
潮声丨浙江乡村新味道——“村咖”正火,“面包”又旺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
乡村的国际范:用味道重塑“国际化”
“村咖”火了之后,乡村的国际范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过去几次的乡村改造浪潮,总是有人担心乡村失去了村味儿,变成了城市的附庸。如今看,所谓“村味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取决于人们对“村落”和“乡间”的动态认知。过去的“村味儿”核心在农业,是土地与耕种的气息,强调的是劳动;而今的“村味儿”弥散着咖啡香与烘焙香,是食材的缓慢成熟,强调的是休闲。
宁波城杨村“e la vita”面包工坊的主理人朱芷怡,就对乡间有独特的想象。她在意大利留学期间,就生活在一个小镇。那里的风景和生活形态形塑了她对“乡村”的认识——它不是要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农业味道,而是一种“自然和人很和谐的味道”。后一种味道,恰是乡村在后工业时代的应然显现。回到宁波的朱芷怡,开始到乡村来营造国际范儿。她开出的窑炉面包店,市场不仅在地,更在云端。在浙江,这样的“朱芷怡”还有很多,他们用香味营造了一个时代。
这是一个走过了工业化、都市化的智能互联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国际化”并不必然与“大都市”相连,它也可以跟“小乡村”相关;“现代性”也并不必然与“西方化”相连,它也可以深深扎根在广袤的乡土中国,并开出奇葩。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