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能“拉”一个过来是一个——“人造太阳”守护人VS科普达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8:23:00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合肥科学岛,他是给“人造太阳”装“安全带”的人,为“人造太阳”一次次冲击纪录保驾护航。

  在贵州的大山里,在新疆偏远地区的学校,他带孩子们探索“人造太阳”的奥秘,为“人造太阳”招募一代又一代“追光者”。

  他是王腾,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大国重器“人造太阳”背后的青年守护者,也是坚持了10年的科普志愿者。

  “能‘拉’一个过来是一个”

  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为核聚变大科学工程创新团队的一员,王腾主要从事装置超导磁体的安全运行监测工作,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一套等离子体耦合干扰动态反馈补偿系统,给“人造太阳”装上更可靠的“安全带”,保障大国重器安全稳定运行。

  “我从小就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从孩童时代觉得书上花白胡子的爱因斯坦很酷,萌生想当科学家的念头,到付诸行动梦想成真,王腾说追梦路上每一步,他都向“光”而行。

  在县城读书时,王腾遇到一位善于引导的老师,让他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越来越好的他开始渴求更多的知识,他从生活费中节省出钱来,购买各种科普书籍。书越读越多,钱也越来越少,他想了个点子,去书店淘“按斤卖”过期杂志,那段时间,他想尽一切办法,如饥似渴地获取知识。

  高二那年,王腾看到一篇关于用磁场控制核聚变的科普文章,刚好与学过的电磁知识相契合,他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在县城中学,没有条件了解更多细节”。

  直到研究生期间,王腾上科学岛做实验,接触到“人造太阳”,这段记忆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同时,一个强烈念头在他的心中升起。

  “淋过雨才知道为别人打伞的重要。”少年时的自己,对知识的渴求和敲开科学大门那一瞬的兴奋历历在目。王腾想向更多的孩子推开这扇门,于是,他第一时间报名了科普志愿者。

  “其实我也是有私心的。”王腾说,聚变研究是一个长线工作,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完成,希望现在的孩子,在最渴望知识的年纪,能够有机会去接触了解一些。这样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能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王腾笑说:“能‘拉’一个过来是一个”。

  “中国聚变界是后继有人的”

  今年1月,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成功创造新的世界纪录。这一成就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这一成果的背后,是中国几代科研人薪火相传和接续奋斗的积累。

  “有一句玩笑话叫聚变永远有50年。”王腾认为,聚变研究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波浪式前进的马拉松。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科研难度都非常大,需要一代代人接力探索。

  王腾说,在聚变界,有一个被称为“聚变界奥林匹克”的国际聚变能大会。每届会议上中国代表团都能获邀做大会报告,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而西方学者总是非常羡慕——不是因为我们有好的装置,有新的科研成果,而是每次参会,都能看见新鲜的、年轻的中国面孔。

  作为聚变研究的领跑者,我们的前面已没有任何可参照的先例,需要探索的是一片未知的海洋,面对这个巨变,我们需要更多热爱聚变科学、并且有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人。

  几年前,王腾在给安庆一中的同学做科普讲座时,从高中课本上的物理知识讲起,延伸到“人造太阳”的前沿研究。如今,当年那群学生中的一员,也选择来到科学岛,成为EAST团队的新生力量。

  从追光者到引路人,最好的科普是光的热传导。距第一次站在“人造太阳”前开启科普工作,已经走过十年,王腾说未来他还会继续走下去,“中国聚变界是后继有人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