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15万斤赤嘴鳘起捕上市,背后“老家”有乾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3:36:00    

4月30日,历经18个月长周期养殖,均重超过20斤、总量超过15万斤的大规格赤嘴鳘起捕上市,这是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在成功试养金鲳鱼、珍珠斑、金虎斑、龙趸石斑等经济型鱼种后,首次开展海洋牧场平台跨年度长周期养殖试验,历经了台风、寒潮等多种恶劣工况,验证了平台的养殖安全性。

本次养殖试验成果丰硕,收集了大量养殖环境和气象数据,试制了多种实用的养殖和起捕工具,并总结出协同高效的装备养殖“三人制”配置方式,为大型装备规模化养殖奠定坚实基础。

“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养殖状态

赤嘴鳘作为我国沿海地区名贵的经济鱼类,主要用于制作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鱼胶,其鱼胶制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澎湖号”半潜式结构和多层网衣防护系统,为赤嘴鳘提供了宽阔的养殖空间和超过10米的养殖水深,营造了接近野生的生长环境。经悉心养殖和精细化管理,该批赤嘴鳘快速生长,现已膘肥体壮,养殖获得成功,平台也迎来了收获的时刻。

“澎湖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养殖的赤嘴鳘

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海上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林介绍,本次收获的赤嘴鳘于2023年10月21日投苗,苗种规格约3斤,目前均重已超20斤。在长达一年半的养殖周期内,“澎湖号”成功开展了首次工业钢网防护试验,初步验证了工业钢网在大型养殖平台的养殖安全性和洗网便利性;搭载的大容量低温冷库,可满足长达一个月的饵料存储,保障了禁渔期和冬季寒潮期间饵料供给的可持续性,大幅降低了饵料运输和人力成本;探索了大型养殖平台辐射带动重力式网箱的“1+N”养殖模式,平台搭载人员、物资,提供清洁能源电力保障和水文气象数据支撑,进一步拓展了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

据介绍,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将继续深化“绿色能源+牧场平台+智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推进海上大型平台集中搭载人员、设备、物资,辐射带动重力式网箱的“1+N”应用场景示范,探索海上无人机群空中投喂简易网箱的先进作业模式,推进深远海养殖安全、环保、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文 | 记者 钱瑜图 | 受访者提供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