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
近日,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团伙制售黄色手办被认定为淫秽物品犯罪案。从手办工厂老板到文员12名被告人被判决犯制作(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刑期从四年九个月到“判一缓一”不等。该案中,两名证人网购案涉手办时,甚至还未满18岁。
手办,作为一种新兴创意商品,近年来在市场上日渐走俏。因为“二次元”文化的盛行,手办深受动漫爱好者的喜爱,其中不乏很多未成年人。此前,就曾有媒体揭露生产销售黄色手办产业链。个别商家试图模糊“二次元”和“软色情”的边界,制售大量黄色手办流入市场,在直播平台和网购平台售卖。
司法实践中,对于手办造型是否违反公序良俗,是否被认定为淫秽物品,个案尚不多见。因此,该案的宣判引发不少人关注,其传递的信号也是明确的。文化创意可以发挥想象空间,但文化创意产品不能没有边界,一是不能突破公序良俗的底线,二是不能突破未成年人保护的红线。
不少年轻人把追求“非主流”看作一种时尚。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盯上了这一猎奇心态,在明知所生产销售的产品可能触及法律红线时,仍然铤而走险。然而,观念开放并不代表法律边界可以僭越。法律不会因为淫秽物品换了新“马甲”就降低对其责任标准的认定及处罚。
不管是传统意义上的图片、视频,还是“二次元”时代的手办等新兴行业,法律对淫秽物品的认定标准不变、传播淫秽物品的本质不变。因此,对作出这一行为的任何人的法律责任也不会改变。尤其是该案的销售对象还包括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其社会危害性可见一斑。
目前,对手办这类新兴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监管尚存在一定的欠缺,社会公众对这类产品的伦理认知也存在一定盲区。未来,如何做到监管有责,及时做好对公众的普法宣传,还需要有关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