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岭南老墟重生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8 15:18:00    

佛山丹灶镇,罗行墟口的粮仓大院,舞者们脚踩高跷,身披竹编,手持竹竿,列成纵队走上大街。

墟尾的大阶梯上,一个大型竹编装置作品形如宇宙飞船,几名舞者在装置之旁,轻舒双臂,舞姿曼妙。

无论是这件作品的创作者,还是这群舞者,他们大多是被罗行艺术墟吸引来的。

当他们一头扎进这座岭南老墟,300多年商贸兴衰史、特色竹编文化、一方水土人……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与素材。

去年国庆期间,罗行艺术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受访者供图

一度,罗行墟也叫“箩行墟”,这个名字源于当地曾经成行成市的织箩业。竹编,曾是佛山主要的手工业之一。

俗话说:“北有赶集,南有趁墟”。墟市,一般指我国南方农村的定期集市,是百姓进行买卖交易的主要场所。

开放的老屋里、大街上、长堤边,人潮涌动,59岁的罗行社区党委书记杜瑞泉看在眼里,想起了以前的趁墟场景。

2024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罗行艺术墟构建艺术乡创新局面”入选,全省只有两个案例入选。

从昔日沉寂的水边墟市到如今的艺术乡创典范,乡土文化的艺术活化在这里得以实践,将一度沉寂的岭南村落推向艺术舞台中央。重生的罗行墟,成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在南粤大地的一个鲜活样本。

墟市退潮

过去有多骄傲,现在就有多惋惜

“对罗行墟的过去有多骄傲,对它的现状就有多惋惜。”作为本地人,又是社区党委书记,杜瑞泉见证过罗行墟的繁荣,也关注到老墟衰落背后的人口外流、物业荒废、文化凋零等问题。

毗邻北江支流南沙涌的罗行墟因水而兴,因竹编手工业而盛。曾经,一个个竹排从怀集、广宁顺流而下,沿北江水系抵达罗行。竹编手艺人破竹削篾,编织出各式竹器制品,尤以竹箩最为知名。

据《南海县志》记载,明末清初,罗行墟一带竹器加工贸易业日渐繁荣,竹器加工从业者有近万人。

竹编带动各行各业蓬勃发展。到清康熙廿七年(1688年),罗行墟前身里南墟开始兴建。

此后300多年,罗行墟实现了长久繁荣。作为繁荣的见证,早在20世纪30年代,罗行墟主街中山街就建成了全南海县首条水泥路。这里还诞生了南海第一个商会和第一个中外合资码头。

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西、北两江在此交汇成网,孕育出众多水边墟市。改革开放以来,“马路经济”兴起,这些水边墟市相继衰落。

罗行墟因竹编加工贸易聚商成墟,从1990年代初开始归于沉寂。资料图片

在这场“墟市退潮”中,罗行墟也褪去了繁华。

随着塑料、不锈钢等器具逐渐取代竹器制品,罗行竹编加工贸易日渐式微,当地另选新址建起一条新商业街。曾经热闹的罗行老墟,在过去30多年间日渐归于沉寂。

作为罗行墟的主街,中山街蜿蜒500多米,如今只剩约30户人家还住在老街旧房里。

这是一条充满岭南乡土风貌的街道,但这些年来,年轻人更愿意外出就业,老人勉强维持着传统的业态,建筑也在闲置中老去。

过去10多年来,各方力量都在努力重振罗行墟辉煌:推动罗行竹编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新盘活百年老街,持续举办竹编文化节……种种尝试和预期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玻璃。

有人向杜瑞泉提议,只要开放墟边长堤打造宵夜一条街,必定能为罗行墟带来人气。对此,杜瑞泉思量着,罗行墟的激活需要可持续性,也要彰显档次和品质。“做夜市不是最好的选择。”

艺术工作者来了,这让杜瑞泉看到了一条新的激活路径。

老墟里,曾经的废旧房屋变成展馆和艺术工作室,市民游客欣赏舞蹈表演之余,还能看艺术展览,参加艺术工作坊等活动。

趁着今年“五一”假期,当代舞艺术家彭宇连续第二年在罗行墟发起国际舞蹈节,多名艺术工作者实施新艺术项目,政府同步举办氢能骑行活动,活动首日便吸引约2万人次到访。

因为艺术的介入,罗行墟以“罗行艺术墟”之名,越来越受到外界关注。

艺术乡建

地方意愿与艺术家诉求不谋而合

第一次踏入罗行墟,彭宇就为这个北江边的老墟着迷。

“这里连片老房子保存完整,罗行竹编很有特色。”彭宇一直致力于推动当代舞与自然环境、老旧空间相融合,并希望有空间运营一个当代舞团。罗行墟成为他的“完美空间”。

从踏入罗行墟那一刻起,58岁的艺术家向阳就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向阳专于装置及表演艺术创作,与“大地艺术节之父”北川富朗有过多次合作,对于北川的“艺术乡建”理念十分推崇,认为艺术可以成为媒介,吸引外界关注被遗忘的乡村,激活当地经济与文化。

带着这份理念,他在2022年参加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与南海结缘。

近年来,南海大力发展人文经济——借助人文力量发掘经济新增长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丹灶在佛山率先试点实行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让文化产业特派员成为乡村“首席运营官”,共建人文乡村,引导支持在地产业和文化发展。

地方意愿与艺术家诉求不谋而合,向阳决定留下来。2023年初,他以丹灶“1号文产特派员”的身份,携工作室落户丹灶。

此后,向阳实地走访,发现沉寂的罗行墟,是践行“艺术乡建”的绝佳场域。

向阳将人物、动物、建筑等形象剪影刻在罗行墟街头巷尾。南方+记者 林洛峰 摄

在向阳的带动下,彭宇成为了“文产特派员”,在2024年初进驻罗行墟,把旧粮仓打造成工作室,在罗行墟率先开展艺术实践。不久后,一群年轻舞者应彭宇之邀而来。和他们一起来的,是一场国际舞蹈节。

老墟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久违的人气,给当地镇村干部带来了信心。丹灶镇政府、罗行社区和艺术工作者都觉得,步子还可以迈大一点:要举办一场年度大墟活动,让罗行墟变成罗行艺术墟。

这个项目由谁来牵头?向阳众望所归。

去年5月,向阳带着他的艺术项目主管柳莎,分别以罗行艺术墟项目艺术总监和策划总监的身份来到罗行墟,开始用艺术“爆改”老墟。经过反复调研和磋商,他和柳莎等人牵头制定出罗行艺术墟的首期规划:在主墟改造一批室内外公共空间,依托堤坝布局艺术装置,策划各类展览和演出,让艺术逐渐浸润老墟肌理。

艺术力量开始集结。

艺术策展人夏诗源接受了向阳的邀请,成为“文产特派员”进驻罗行墟。她发起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设立普蓝艺文中心,策划高水平当代艺术设计展陈。

在向阳、夏诗源等领头艺术工作者和机构的号召下,来自8个国家的20名艺术工作者先后走进罗行墟。

他们来到这里,看重的是极大的创作自由度,还有对“艺术复兴乡土”的共同追求。

凯特琳·莱利等3名澳大利亚艺术工作者办起驻地艺术创作展,展示绘画、雕塑、装置等作品;奥地利、荷兰、匈牙利和德国的艺术工作者带来首饰、陶瓷、玻璃等工艺作品展出;更多艺术工作者进行装置、陶瓷、音乐、影像、舞蹈等作品创作。

“艺术乡建”注重在地性,罗行墟的老街巷、老房子、老物件被活用起来,尤其是墟里最具特色的竹编非遗文化,被重新挖掘融入作品,彰显罗行文化特征,让艺术更具感染力。

在墟尾的大阶梯上,当代艺术家叶文用金属做支架,用竹篾编织出装置作品《星空之约》,让阳光穿透竹编经纬,在地面散成星星点点,引导观众互动探索。

叶文以金属结构、竹篾为原材料,创作出罗行艺术墟地标式作品《星空之约》。受访者供图

叶文发现,最初社区居民看不懂他在干什么,后来眼见环境空间变美了,小孩还能在艺术装置中玩耍,慢慢认识到艺术家是在做好事。

在美学与现代观念的熏陶下,当地居民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逐步加深,对艺术的热情被激发出来。

罗行竹编手艺人为凯特琳·莱利编织心形竹编装置,附近小学师生与艺术家张利华一起编织装置艺术作品《词语森林》,罗行社区舞蹈队参演彭宇编排的现代舞作品《竹铠甲》……

彭宇编排的竹编装置现代舞《竹—铠甲》,在2024年“墟游记”活动期间由罗行社区舞蹈队全员参演巡游。

深挖在地文化,汇聚共创力量,一件件作品从老墟的不同角落里“生长”出来,罗行艺术墟慢慢揭开面纱。

老墟新生

时隔30年,热闹的趁墟景象再现

“第一次进村看国际艺术节,很新奇!”

“距离广佛市中心1小时内车程,超绝遛娃地。”

……

时隔30多年,罗行墟再现人头涌动的趁墟景象。人气从线下带到线上,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网友们纷纷分享打卡体验。

2024年国庆节前夕,年度大墟“墟游记”如期而至,一举引爆罗行艺术墟。

9天时间,贯穿国庆黄金周,20名艺术工作者携手14组音乐人、3组戏剧人,带来18组艺术展览及作品、36场艺术演出、16场艺术家工作坊等,罗行艺术墟迎客约1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60万元。

这一切新变化,都让杜瑞泉兴奋不已。更让他振奋的是,年度大墟之后,罗行墟的可持续活化之路似乎越来越宽。

罗行艺术墟艺术气息渐浓,图为市民游客走进罗行艺术墟普蓝艺文中心参观。受访者供图

更多艺术工作者在墟里扎下了根。

“这里与深圳距离适中,有很好的物理空间可供利用,艺术氛围也越来越好。”叶文、张利华夫妇从深圳搬进了罗行墟,把旧粮仓改造成工作室。

共创罗行艺术墟的设计师徐岚和齐蒙也留了下来,在墟里设立工作室。“罗行竹编文化深深吸引着我。”徐岚说,他和齐蒙携手年轻人、竹编非遗传承人,着手打造地方品牌“不器”,探索推动罗行竹编撕下生产生活器具的标签,用设计赋予其艺术内涵,注入更大的附加价值。

室内室外的艺术展陈、留下来的艺术工作者,为罗行艺术墟探索持续引流创造了条件。

2024年10月15日起,罗行艺术墟实现常态化开放,场馆展览免费,月度主题墟日、年度大墟等节点活动持续举办。

艺术持续介入,为百年罗行墟带来了人气与活力。受访者供图

越来越多资源和力量涌入,助力罗行艺术墟“常来常有、常开常新”:政府推动“花园罗行计划”落地,引导社会力量携手罗行社区居民,配合艺术墟建设,盘活房前屋后空闲地;结合月度主题墟日的开展,罗行艺术墟办起了“交汇学堂”,组建艺术、科学、非遗传承等导师团队,让多元力量交汇,营造更加浓厚的人文气息。

积极拥抱变化的老墟民,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

在艺术工作者的指导下,甘惠玲、高瑞心、高勤开几个竹编手艺人编织出一批小型竹篓、竹笼、竹凳等竹制工艺品,趁着“墟游记”和月度主题墟日等活动节点持续热销。

“以前一大张竹椅都少有人买,现在拳头大小的小竹椅就能卖到30元,还不愁销路。”话音未落,70多岁的高勤开会心一笑。

艺术的熏陶正给社区居民们带来更大的内驱力。

“现在大家都像呵护自家财物一样呵护墟里的艺术作品,看到有人乱触碰,社区居民会及时制止。”在杜瑞泉看来,这种变化是靠人文力量逐渐塑造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变化。

众人托举

打开一种新的乡村振兴方式

这里年轻面孔也越来越多。

带着儿时对罗行墟的美好记忆,附近村的两个姑娘郭结容和李静华重回故地当起了志愿者,她们被夏诗源吸纳成为普蓝艺文中心的主理人。大半年里,她们边工作边学习,如今对中心展出的每个作品都熟稔于心,还能独立策划、组织艺术工坊等活动。

最近,她们还找来一名同学,租下一间两层旧物业,着手打造糖水美食店。

近一年来借助艺术带动,商业正以全新的形态回归罗行墟,形成美食集市、文创小店、咖啡店等新商业形态,吸引一批主理人进驻创业。

商业以新形态回归罗行墟,图为今年7月某品牌咖啡店在罗行艺术墟正式开业。受访者供图

这个夏天,向阳和柳莎回到了罗行墟,为今年国庆期间举行的年度大墟“墟游记”忙碌起来。

今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东风,佛山推进环西江—北江区镇村高质量先行区和“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建设。丹灶地处这两大片区的核心地段。因应新的规划部署,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带队专程找到向阳和柳莎,商讨扩大“墟游记”的艺术实践半径。

“我们希望以罗行艺术墟为起点,持续擦亮‘墟游记’品牌,构建‘一河两岸’艺术长廊。”何敏仪相信,这能进一步提升沿线乡村的艺术能量,吸引更多艺术工作者和对艺术感兴趣的年轻人来到丹灶驻留、创作或开店。

最近社区还划出墟口旁的5亩土地,配合镇政府对连片约30亩土地进行硬底化改造,争取9月前建成停车场,迎接年度大墟的再次到来。

在罗行墟,乡土文化的艺术活化得以实践,一种新的乡村振兴方式正在打开。

自去年国庆迎客至今,罗行艺术墟已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带动丹灶镇全域旅游收入超3790万元。罗行艺术墟的探索初显成效,但距离当地提出的“湾区艺术乡创新热土”目标仍然遥远。

一个个盛会过去,望着屋外复归沉寂的中山街,高勤开也难免会落寞:“以前都说一节淡三墟,现在是怕没节就没墟。”

当然,扎根下来的艺术工作者也有共识,要形成浓厚艺术氛围,长效激活人气,重塑商业生态,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郭结容会觉得,如今的罗行艺术墟就像众人托举的婴儿,正在成长,充满希望。

看到老墟新变,杜瑞泉有期待:“罗行墟能重振辉煌就好了”,也有村民问他:“未来罗行墟会变成怎样?”

答案,还在罗行艺术墟的探索之中。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老铁文章网 琼ICP备2023010660号-15